梁喜的动作很快。
耿舒宁去周嬷嬷那里应了差,提着食盒还回御膳房时,梁喜都吃完午饭了。
上辈子因为胃不好,耿舒宁吃不动外卖,只要有时间就会自己做饭,厨艺还不错。
灶膛有小太监烧,养胃的熟普洱和糯米、凉粉由梁喜带着小太监帮忙磨粉。
耿舒宁只管看火候管锅里。
渐渐的,薄荷凉糕和枸橼茶糊清新香甜的味道在膳房弥漫开,歇着的面点厨子都凑到了耿舒宁跟前。
在灶头上待久了的大厨,闻味儿就能知道点心得不得用。
梁喜的干爹梁成知是呈送给太后,招子不敢有片刻离开耿舒宁的手,还特地开柜子,取了轻易舍不得用的黄花梨模子和彩釉碟碗出来。
点心做得美轮美奂,装在黄花梨嵌玉珠的食盒里,连总管梁成都要夸一句,甭管是色香味,都赶得上御膳房大宴规格了。
耿舒宁对着夸她巧思的大厨们笑得温软。
“是梁管事和各位谙达们帮忙做的,您几位的手艺自不必说,是极好的。”
“往后定也是要各位谙达费心,若太后娘娘用得好,保管叫膳房呈送到尚膳局去。”
大中华美食,是巨巨巨人肩,耿舒宁若不踩着努力往上爬,真是白瞎穿越一回。
回头等危机解决,她打算扎根在慈宁宫后殿不挪窝,多琢磨些吃吃喝喝的出来讨好太后。
那就得跟膳房打好交道。
梁成和梁喜干爹俩闻言,脸上立时有了光泽,其他几个厨子也止不住地兴奋。
他们陪耿舒宁折腾,除了开头几乎没叫耿舒宁费手,劳心劳力的,图的不就是在太后跟前和内务府沾光,在宫里扬名吗?
若主子们用着好,回头各宫或内务府想学了去,按规矩得拿好处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