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u903();刘骜上台以来,天灾不断,不是日食就是洪水,要么是地震,几乎年年都有。把最信奉天人感应“天灾即天子无德,朝政有失,是上天对天子的警告”的刘骜弄得心惊胆战,忧心忡忡。张放的奏报简直就是一副强心剂,不管事实如何,刘骜迫切需要这样一份奏报,谁拦跟谁急谁质疑呵呵。
张放正是看准了刘骜这样的心理,轻轻巧巧抹去了自己的“功绩”,消弭了潜在危机。
夜郎反叛联盟,由于从首恶到协从到附庸,被一网打尽,这个联盟才刚刚成立便胎死腹中。没了头领的夜郎及诸邑夷部俱陷入混乱,正所谓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,趁他病,取他命。
十一月十七,屯于犍为江阳的河西汉军率先行动,进击犍为朱提县东南三邑的夷部,这是响应夜郎反叛的二十二邑之三。同时,汉朝置于犍为、牂牁两郡交界,用以监视二郡的汉阳都尉也发兵应合。迅速平灭三邑,徙其罪民入荆州。
十一月二十二,驻于荆州武陵的另一部河西金城汉军精锐开进牂牁郡。随后,由太守陈立、都尉万年指挥金城汉军,长史指挥牂牁郡兵,兵分两路,分别朝西北、西南两路进击。如同两把钳子,夹向夜郎。
汉军所过之处,群龙无首的诸夷寨几乎望风而降。汉军没费多大气力就一路推进到夜郎人的大本营夜郎城寨。
汉军在这里才遭到一点像样的抵抗,夜郎人先是据寨顽抗。半月之后被汉军破寨,残部退守郎山。而这支残部的头目之一,就是侬罕。
十二月中,犍为汉军进入牂牁,与陈立、万年所部汇合,将夜郎最后抵抗力量团团围困在郎山。
正当战争陷入僵持时,十二月下旬,汉使仪旗出现在郎山脚下。
郎山残部顿时大乱。
随后,汉使派出使者鞠季传话,向夜郎人劝降:“信我者,可获生;不信者,下地狱。”
夜郎人同样不知什么是地狱,但并不妨碍他们的联想王府东寨,木屋广堂,那深陷的巨坑,残缺的尸体,触目惊心的血池,不就是一副人间活狱么
夜郎人屈服了。
河平三年的最后一天,困守郎山的夜郎残部尽数向汉军投降。但其中并无侬罕,据说是带着几个心腥,从后山某个溶洞逃走了。
至此,夜郎之乱彻底平息。
历史上,陈立、万年灭夜郎,那可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。前后耗时近半载,更遭大败,损兵糜费。之后,陈立派奇兵绝其粮道,又以反间计以诱其众。这才击败夜郎人。而翁指、务邪同样垂死挣扎,据险顽抗。最后是把这二位大boss围困在半山。利用冬季少雨时节,截断水源,最终迫使夜郎人自乱,枭翁指、务邪之首而降。这场前后耗时两年,影响深远夜郎从此消失的动乱才终告结束。
张放主导的破夜郎行动,与历史上的陈立相比,只动用了手下扈从队,再加上三千斤炸药。狗带
失去王与耶朗的夜郎人,不但联盟分崩离析,无法与汉军一搏,甚至在抵抗的时间与力度上也远远无法与原来相比。而同样被困半山,陈立还要断水长期包围。
张放只派一使者,传达一句话,就终结了这场叛乱。
对于叛逆者,汉朝廷是不会手软的。接下来,将是一系列惩罚措施:徙其罪民、毁其宗庙、灭其族裔、纳其疆土。
夜郎,从此成为传说。
把夜郎变为传说,而自己也成了西南夷传说的张放,在河平四年初春第一天,在汉夷万众拜送之下,再次踏上归途。
第五卷终
第三百八十八章暗流涌动
黄昏,长安,章台烟雨,又是迎来送往的一天。Δ
“呀陶君又赏光了。你可真是烟雨的大贵人呐。”
“老地方,空着吧”
“那还用说,一直给陶君留着呢。陶君可要会友”
“不会,今夜自酌。让茹姬佐酒便可。”
“好嘞茹姬你的好运到了”
对话声中,陶晟在龟奴殷勤引领下,登楼入雅间。
自从塞外返回后,每隔三五天,陶晟都会来这里一趟,有时是招待亲朋,更多时候,是自己享受。
陶晟在塞外近五年,有一得一失。得者,是巨额财富;失者,是他的妻室。
正如张放当年所承诺的那样,陶晟赚到了堪比当年那箱财宝的财富,而当他在五年后回到长安,他的妻室早已改嫁。
汉代婚姻是很自由的,即便是张放这位列侯,也无权阻止。在这一点上,张放颇为愧疚。提拔陶晟当上仅次于家令的家丞,既是对他能力的肯定,也是对他的补偿。
列侯的家丞,已经不是普通的家奴,尤其是富平侯这样的豪门世宦。无论是官寺还是市井,陶晟都当得起一声“陶君”。若论财富,身家过千万的陶晟绝对是长安诸家丞中的翘楚。
以陶晟今时今日的地位与财富,寻一位大家闺秀继弦亦非难事,但陶晟却谢绝多位登门的媒子及亲朋相劝,一直独身。当然,他独身并非破红尘,正相反,是为了无拘束地融入红尘他成了烟雨的常客。
张放只对家臣的忠心、责任、能力有要求,个人私生活,不会干涉。所以他虽也知道陶晟经常光顾烟花之地,但想想陶晟在塞外苦寒之地艰难开拓,忍得难受,回到京华烟云之地要释放,也无可厚非。最重要的是,这家伙还贼有钱,而且知道分寸,不用担心他会败光。
陶晟就这样成为了烟雨的常客,而最常伴他的,就是茹姬。
茹姬双十年华,样貌风情,在烟雨不过中上,但性情温婉,大多数时候,她并不说话,只是静静倚偎着陶晟。对于陶晟这样的成熟男人而言,最享受的,莫过这种感觉。
今日如同往时一般,茹姬温柔如水依偎着陶晟,但似乎又有点不一样。陶晟似有所感,放下酒杯,低头问怀中的
gu903();